五年历程打造中国EMBA中国8大商学院
作者:本站 阅读:0次 上传时间:2022-07-09 11:46:32
8大商学院的成功之道
针对商学院如何应对EMBA教育瓶颈,以及办学的成功经验等问题,《经理人》对国内8家主流商学院(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、中山大学管理学院、岭南学院、厦门大学管理学院)EMBA负责人进行深入采访。这些商学院分布在不同的区域,竞争环境、办学模式各有不同。
建立师资链条的动态平衡
“不论商学院怎么宣传,当前EMBA教育的最大瓶颈还是师资问题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如是评价。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商学院院长的认同。那些处在被淘汰边缘的商学院,基本都是因为师资的问题。
由于商学院的定位不同,吸引教授的难题也区别很大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今年新聘请7名教授,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学院每年也会引进5~6名。这基本代表了国内主流商学院扩大师资规模的速度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:“未来3~5年,中欧的教授规模将达到80~100人。中欧引进的教授都必须有研究背景,这与哈佛的模式有点类似。”
清华、北大光华和人大等商学院的EMBA师资,基本维持在自有70%、外聘30%的比例。
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勇介绍说,中山已经形成较强的师资链条:本校40%,从国际知名商学院外聘近40%,国内其他商学院聘请20%。厦门大学从境外聘请的师资也超过50%,确保每班都有来自哈佛和欧洲商学院的教授授课。
岭南学院在引进教授上做了很多尝试,比如设立“岭南学院董事会讲座教授基金”,以30~50万的年薪聘请讲座教授。“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的师资,来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,要力图加快培养自己的师资。”岭南学院院长吴立范说。
把好课程质量关
在总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办学经验时,张维炯教授特别强调道:课程实施和运营中的质量控制是中欧成功的关键之一。中欧每年都对课程进行调整,以符合EMBA学员的新需求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认为:“敢不敢严格管理,是商学院信心和能力的体现,也是维护品牌、质量和尊严的重要手段。”
清华经管学院EMBA在每次授课后,学员都会匿名为教授打分,5分制,4分以下属于很危险的。
“我们的课程体系要不断改善,尽量满足绝大部分学员的需求,但是满足不了也没有办法,不可能特别的个性化。”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说:“其实这些缺陷可以在做毕业论文时弥补,因为论文导师可以一对一进行个性化指导。”
优化生源质量和结构
当生源都存在问题时,生源的质量控制基本是句空话。这个矛盾令多数商学院很困惑。从清华、北大光华和中欧这类招生情况较好的商学院来看,生源质量控制则是必须严把的一道关。北大光华秋季办招生时,有500多人报名,但实际录取仅有100名。
淘汰率为何如此之高呢?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解释道:“如果希望学员在班级里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,就必须要精细考虑学员的构成,包括他的行业、背景、职位和阅历。比如一个班里来自同行业的超过半数,这个班肯定办不好。”
北大光华招生还考虑到已经毕业的校友,新学员由学院老师和三名毕业校友同时来面试,以此来保证整个校友网络的层次不下降。
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今年招收的学员中,来自港澳台的比例占到10%,厦门大学来自台湾的学员比例也超过10%。这种学员结构,对于EMBA教学和学员交流是一种优质的组合。
在谈到面试感受时,宋远方教授说,有三种人人大不要。一是狂的没边的人,二是职业发展跟EMBA无关的人,三是脑子里没有东西的人。但是他也对一类人不能招收而遗憾,根据教育部规定,大专学历的招生数量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,而这类想读EMBA的,往往都是非常成功的人,只因为学历的问题而不能入学。
8大商学院特色各异
每家商学院都会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,主打一些特色课程,这也是师资将成为争夺重点的原因。
北大光华在管理经济学、人力资源和金融等方面比较有优势。但武常岐教授坦言,北大光华在信息化和物流等方面有欠缺,未来要弥补这个不足。中欧的情况与北大类似,也存在这方面学科的软肋。在谈到清华的优势学科时,廖理教授却说,清华不强调哪门课程很强,所有课程都争取让学员满意。
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来看,今年的生源结构与学科特色结合越来越紧密。张新民教授说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财会特色明显增强,有四五位教授授课,学员中银行、证券等金融行业的人数明显增加。
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MBA是在北京地区最大的异地项目,目前已经有8个班,在财会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。岭南学院在“非典”后开设的医疗卫生EMBA项目,目前在华南地区也得到广泛的认可。